提到长三角的经济强市,很多人先想到上海、苏州这些大城市。可有座城市人口才536万,面积仅4372平方公里,2023年却闯进了万亿GDP俱乐部,而且是万亿城市里单位面积产出最高的。它就是常州,没走“跟风学苏州”的老路,靠自己的模式在新能源领域闯出了一片天,为啥偏偏是常州?
常州的底子其实早就打下了。往前数3200年,这里就有了史前文明;2500年前,春秋时期的延陵邑就在这;到了清代,它成了“八邑名都”;近代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。文化上更不用说,历史上出了15个状元、2960个进士,还有“常州三杰”的革命精神打底,这种敢闯敢试的基因,早就刻进了城市骨子里。
上世纪80年代,“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”的口号响遍全国;到了2020年代,它又升级出了新的“苏南模式”。以前常州靠柴油机、灯芯绒出名,现在彻底转向了新能源“新三样”,还被联合国贸发会议评为城市转型的典范。从传统工业到新能源标杆,常州的转身不是偶然。
先看它的地理位置,天生就适合搞产业。亚热带季风气候,年均温16.5℃,年降水量1085mm,不冷不热不湿,适合企业生产和人生活。地形上是“三山两水”,茅山、天目山、宁镇山脉围着,还有太湖、长江做依托,既有自然屏障又有水资源。
交通更是它的王牌。现在的常州是“公铁水空管”五式联运枢纽,15分钟就能实现不同交通方式无缝换乘。常泰长江大桥更是厉害,三层立体设计,高速、城铁、公路都能走,过江效率大大提高。以常州为中心,200公里半径就能覆盖上海、南京、杭州,产业链辐射起来特别方便。2024年,光是出口欧洲的新能源设备就有5800标箱,这交通优势功不可没。
真正让常州站稳脚跟的,是它的新能源全生态闭环。现在常州重点抓三大产业: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产品。新能源汽车生产节奏快到40秒就能下线一台;锂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%,基本不用依赖外部;光伏产品更牛,占了全国产量的一半。
整个新能源生态产值已经达到7600亿,从发电到应用各个环节都有龙头企业撑着。发电端有天合光能做光伏,储能端有宁德时代做电池,应用端有理想、比亚迪造整车,基建端还有星星充电搞设施,一环扣一环,别人想抢都难。
而且常州的智造水平也跟上了。有9个国家级智能工厂、2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,微亿智造的AI质检系统,效率比以前提高了30倍。还有个超级虚拟工厂,连接了25万台设备,能消化60亿的产能,这效率在全国都少见。
产业要发展,人才是关键。常州有11所高校,专业刚好覆盖新能源全产业链。常州大学的材料科学、江苏理工的智能制造、常州工学院的电子信息,都是为本地产业量身定做的。现在常州高技能人才占比在江苏排第一,每万名劳动者里就有1200个高技能人才,每年还能输送3万技能型人才,根本不愁没人干活。
校企合作也玩得很溜,天合光能和常州大学共建实验室,还有48小时科研成果中试转化机制,实验室里的想法,两天就能拿到工厂试生产,这种速度让很多城市羡慕。
别以为常州只懂搞产业,城市生活也很舒服。这里有五大景观群,春秋淹城遗址是三城三河的独特形制,现在成了文旅综合体;天宁禅寺有153米的唐风宝塔,还有非遗梵呗可以听;溧阳天目湖的竹海、温泉让人来了就不想走;中华恐龙园每年吸引上千万人,成了科普文旅的大IP;茅山森林里的茶竹绿浪,是放松的好地方。
现在常州城镇化率已经79%,还建了15分钟生活圈,出门15分钟就能解决买菜、看病、上学这些事,生活便利度一点不输大城市。
能有今天的成绩,政策支持也很重要。常州已经三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,省里也把它定为“新能源之都”,还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。现在常州不满足于做区域标杆,开始往国际上走,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,还成了联合国认证的结构性转型样本。
未来常州还要深化“发储送用网”的能源互联网,进一步提升长三角中轴城市的能级,目标很明确,就是要做国际上的新能源坐标。
其实常州模式的本质,就是产业垂直整合、空间高效集约、人文自然共生。它告诉我们,城市发展不一定非要拼规模、比人口,走精细化路线,把一个产业做深做透,同样能闯出大名堂。现在的常州,已经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实践样本,给很多想找特色发展之路的城市,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参考。
可靠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