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"千万不要播出我流泪的画面。"忠诚镇党委书记杨胜涛对着镜头抹去泪水,却又急忙叮嘱记者。这句话里藏着基层干部最真实的矛盾——既要当群众的主心骨,又难掩对受灾乡亲的心疼。在贵州榕江这场百年一遇的洪灾中,这样的细节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。
记者杨隆曼回到被洪水浸泡的家乡时,空气中弥漫着淤泥与潮湿的气息。街道成了河道,商铺的货架歪斜地泡在水里,而最触动她的却是那些自发清淤的乡亲。"我们只是在守护家乡",一位裤腿沾满泥浆的大爷摆摆手拒绝采访,转身又挥起了铁锹。这种沉默的坚韧,比洪水更让人震撼。在"村超"球场,负责清淤的唐龙看着被泥浆覆盖的草坪痛哭——这里不仅是球场,更是榕江人引以为豪的精神地标。
灾难中最见人心。80岁的滕树芳奶奶在临时食堂忙活,她说看着救援队员就像看见自己的孙子;四川大哥自驾千里送来一车西瓜,放下就走;电力工人司顺召红着眼眶感谢外地同行支援,却只字不提自己三天没合眼。这些碎片化的场景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榕江:当洪水退去,留下的是比都柳江水更浓的人情。
那个在淤泥中踢球的孩子或许最能诠释榕江的韧性。昏暗的街道上,他脏兮兮的裤腿和跃动的身影,成了灾后最明亮的画面。正如杨胜涛书记说的,他名字里的"胜涛"二字,此刻成了整座城市的誓言——不仅要战胜洪涛,更要在重建中赢回生活。当武警官兵撤离时,道路两旁自发聚集的送行人群,让这场灾难最终定格成党群一心、守望相助的生动写照。
可靠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